顯示具有 電子郵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電子郵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1月17日

中華電信推出手機「104查號台APP」


中華電信即日起推出手機「104查號台APP」,提供更方便、免費的查號功能,只要選擇地區(縣市、鄉鎮市區)、輸入名稱(工商店家行號), 就可查詢刊登於查號台的電話號碼及地址, 但不包含個人資料。
中華電信指出,「104查號台APP」每天更新,配有語音功能,說出查詢名稱就搜尋得到,也提供最近二十筆查詢資料,方便紀錄。
此外,查詢到的電話號碼和地址,可以透過LINE、簡訊或電子郵件分享,或直接轉存成手機連絡人,方便下次使用。

From 中廣新聞網

2014年10月23日

Google打造全新郵件體驗 Inbox僅限受邀者


Google (GOOG-US) 週三推出新的電子郵件服務 Inbox,以不同的方式協助使用者處理每日大量的電子郵件。《CNN》報導指出,這個新的應用程式是以行動使用者為主,可協助分類電子郵件為提醒、強調重要性並加入該程式認為有用的外部資訊。官方網站: http://www.google.com/inbox/
愈來愈多企業正在試圖改善電子郵件使用體驗。Gmail 也在最近,利用不同的索引標籤來為電子郵件分類,例如社交、廣告等等索引標籤。
Inbox 會將類似的訊息放在一起,例如帳單,Google 稱之為 Bundle。使用者可以將 bundle 設定為只有在特定間隔期間才會顯示,例如一週一次。不必讀過郵件中的所有文字就能知道重點。Inbox 會強調郵件中的重點,例如聯絡人資訊、確認電話和照片等等。
《路透》報導,Google 表示,已發出邀請函給特定的 Gmail 使用者,以試用新的服務。但使用者也可以寄出郵件至inbox@google.com,向 Google 索取邀請函。而這項新的功能將可使用於 Android 和 iPhone 手機應用程式和網頁,但僅限 Chrome 瀏覽器。
Google 在部落格貼文中說到,Inbox 不是 Gmail,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電子郵件信箱,其設計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工作。Inbox 會顯示電子郵件即時更新,例如顯示線上購的配送狀態。
此外,Inbox 還會顯示提醒,以更容易使用的方式讓使用者更輕鬆的追蹤要做的事和預約的會面。
《紐約時報》的數位資訊部落格作者 Farhad Manjoo 說,Inbox 不是 Gmail 的升級,而是長期將取代 Gmail。但暫時 Gmail 還不會被淘汰。Inbox 的開發者強調喜歡 Gmail,而且會繼續使用它,而 Inbox 則是使用者未來 10 年將使用的電子郵件系統。使用者可以用 Gmail 帳號登入 Inbox,就可以看到舊的訊息,且在 Inbox 做的許多事情都會反映在 Gmail 中。但 Google 預期大部分的人將擇一使用,而不會兩者並用。
在收到邀請函前,使用者可以先上 Youtube 看 Google 官方釋出的影片介紹:

From 鉅亨網

2014年8月6日

拼全球化 Gmail開放接收非英文地址郵件

-->







Google在昨日宣布,即日起Gmail接受用戶與非拉丁符號(重音符號、漢字及日文假名等)的郵件地址進行聯絡,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Gmail的用戶可以與使用漢字或是日文等符號作為郵件地址的人進行通訊。

Google表示,公司採用了國際網路工程研究團隊(IETF)在2012年所設立的新的電子郵件標準,支持非拉丁符號(漢字、日文假名等)及重音符號(如é”、“á”等),近期也會在Calendar開放相同服務。

Google表示,這只是剛開始,未來希望能讓用戶使用這些符號來建立他們的Google帳戶。
From 蘋果
-->

2014年6月17日

郵件存Gmail雲端 隱私照樣被看光

--> Google提供許多服務,不管是免費的Gmail電子郵件與置入廣告的商業模式,都常被質疑隱私權有問題。 許多人擔心,當我們把所有信件都儲存在Gmail這類的雲端信箱後,是否也代表我們所有的隱私可能被人看光光?很不幸地,答案是Yes,你的郵件儲存在別人的伺服器上,人家當然有可能私自幫你打開信箱,讀取你的郵件。
Gmail與一些免費電郵供應商一樣,會掃描用戶的私人電郵訊息取得關鍵字,以便對個別用戶刊登個人化廣告。Google在前年三月進一步修改隱私 政策,可記錄用戶在Google服務下的任何資料,其中也包括電郵傳送內容。由於隱私政策的改變,使得Google能透過用戶平時在搜尋引擎、 YouTube的使用習慣,針對不同用戶投放廣告內容。
曾有一群Gmail及非Gmail用戶對Google提出集體訴訟,認為Gmail違反美國監聽法與隱私法令。不過,Google引用其他判例指 出,若將訊息交由第三者,就不該預期在法律上維持個人隱私保密。像是今天發出一封商業信件,此封信是經由助理拆閱,那麼發信人不該感到驚訝;同理而論,用 戶對於電子通訊服務商處理郵件內容也不用太過訝異,甚至強調若限制此服務,也會影響過濾垃圾信件及搜尋等功能。
Google強調,這是透過電腦運算方式來讀取Gmail內容,Google也不可能一封一封信地以人力去閱讀,所以使用者的信件基本上還是保密的。
美國消費者保護組織Consumer Watchdog則認為,Google使用錯誤比喻,寄送電郵就像把信交給郵局一樣,人們會期待郵局根據信封上的地址把信送達,但不會希望郵差開信閱讀,使用Gmail也是同樣的道理。From 自由時報
-->